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理论园地 正文

马克思主义如何内化为人民的信仰

资料来源:      日期:2017-03-10     浏览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更为复杂严峻的意识形态形势,如果我们不用马克思主义引导广大群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就会乘虚而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然会受到削弱。因此,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全面发挥理论教育的巨大作用,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群众生活实践的有机联系,使马克思主义迅速、有效地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领域,为人们自觉接受和认同,进而上升为心理层面的坚定信仰。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如何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级化、价值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客观发展环境现状下,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现代化,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历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功进入国际舞台的中心,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和平崛起的道路上,西方一些国家不断散播“中国威胁论”,向中国传播一些消极腐朽的价值观,腐蚀中国人民的思想信仰,试图遏制中国的发展壮大。

    在此背景下,需要我们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内容,做到旗帜鲜明地捍卫马克思主义真理。马克思主义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而且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故步自封的学说,而是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科学体系。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民群众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努力广泛地推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发展和创新中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内化”为人们的自觉意识。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论教育。它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和品德的教育,而是需要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地研究和解决中国在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应在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进程中洞悉天下大势,认清时代发展,把握中国未来走向。正是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思想引领和实践反思中,马克思主义方能走入人民的实际生活与精神家园,发挥自己的特殊作用。为此,要运用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教育“内化”的三个关键点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马克思主义能够作为代表人类文明先进成果的集大成者,具有特定的话语体系、逻辑结构、理论框架和系统概念,是一种科学的意识形态和理想信念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价值在于可以满足个体受教育者的生活和精神需要,积极促进人在发展中的身心和谐,努力成就自由人格。人类对价值需求是层层递增的一个螺旋型上升状态,从一开始简单的低层次需求,到不断向高层次推进,在基础物质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后继续发展到精神方面的需求。人的思想理论学习和自身不断的发展需求才是人的高级精神需求,其实际实现程度能够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发展水平及其历史进程。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展望和理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追求目标之一。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化”。我们相信,个性是一个人在思想道德、性格品性、意识态度情感归属等方面与众不同的独特属性。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思想意识多元化的社会,每个人都是个性的存在物,而“每个人”最终汇聚成为我们人类的社会共同体,并且“每个人”也是这个社会大家庭的存在物。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引导和培育出在尊重个性基础上的政治人格,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社会共同意识形态,是一个值得长期探讨的话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传播的前提是对被教育者的尊重和认同,要认识被教育者本身的特殊性,需要能够舍弃掉一味灌输导入的简单方式,而是要对他们做到充分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具备塑造社会意识形态的先决条件。我们要提倡坚持用塑造培育的方法。个体的思想意识对马克思主义具有鉴别作用,这种自我教育的过程就是“内化”的过程。内化的过程指个人的整体意识与他人的整体意识最终交织在一起,使思想更加明确,信仰更加坚定。这个共同体逐渐整合的过程,就是社会意识形态不断形成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引导下,马克思主义才能逐渐“内化”为社会意识形态。

    处理好理论教育中科学性和阶级性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它的全部理论都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不谋求任何私利、不抱有任何偏见,是科学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欧洲,但它是一种世界性的普遍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深入观察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表现出来的基本规律后,不但系统地研究了大量工人运动与工人阶级斗争的具体范例,而且借鉴了近几千年来的人类思想总体成就和文化发展中的一部分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当中的合理成分,创造性地提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跨越性地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革命。第一部分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类正确认识世界,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提供了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部分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刻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及其特殊的运行方式和未来发展变化规律;第三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必将转变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说明了无产阶级最终必将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使命,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打开了一扇通往自由的大门。

    马克思主义对全球化时代人类前途命运的关怀,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等,都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它依然是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锐利武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导原则,认识当代世界矛盾的思想方法,实现人类自身解放的精神力量。它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方向盘”、社会转型的“稳定仪”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器”。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继续坚持从实际出发、为实践服务的宝贵经验,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把完善方式方法和制定配套体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实践中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化”。

(作者徐悦 张新分别为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②高放、李景治等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③《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来源:http://www.zytzb.gov.cn/tzb2010/s1487/201703/d55a5557d6cd4a00ae54927270611ced.shtml

(供稿、审稿:统战部 董坤、陈忠琴)